兒童為何變人球?
【聯合報╱李秉穎/台灣兒科醫學會秘書長、台大醫學院小兒科副教授(台北市)】
2009.09.03 03:39 am
兒童不是大人的縮小版,兒科醫療品質的維持有賴於受過專業訓練的兒科醫師。但在台灣醫療體系的規劃中,卻常忽略了維護國家未來希望的這一環,本地的兒科醫療品質其實早已亮起紅燈。
三位疑似罹患類流感的兒童,連續兩次以沒有兒科醫師駐診為由被建議轉送其他醫院。新聞媒體以「人球」稱呼此一事件,並痛斥醫院的作法不當。大家忽略的是,其他科別醫師有沒有能力適當處置這三位兒童病患?類流感的發燒等症狀,也可見於川崎病、嬰兒玫瑰疹、黴漿菌肺炎、腸病毒感染等情形,而這些疾病均為成人病患少見或沒有者。讓一位未經兒科訓練的醫師去診治這些兒童,就好像要一位內科醫師去開刀。病患能安心嗎?
所有經過醫學訓練的人都知道,即使熟悉所有內外科知識,還是沒有能力適當處理所有兒童病患。與筆者同事的內科部感染症專科醫師,雖受過成人感染症完整訓練,但在他們的小孩生病時,仍然會到兒科就診。有位專看成人的感染科醫師告訴我,有次他的小孩發燒,他當晚馬上帶去讓兒科醫師診治。那位醫師察覺小孩有嚴重病徵,馬上要求住院,後來證實是敗血症,且及時挽回一命。他很慶幸地說,還好,當時馬上帶去看兒科醫師。
最近不只是流感,其他兒童感染症也有增加的現象,包括腸病毒、黴漿菌肺炎、肺炎鏈球菌肺炎等。對成人而言,最近發燒大多可視為疑似類流感;對兒童而言,還必須根據家庭、學校親密接觸者的情形,加上身體檢查有無異常病徵,才能綜合判斷。如果沒有這些知識,不只可能導致抗流感藥物的濫用,也可能延誤真正疾病的治療時機。
人口高齡化與慢性病醫藥負擔漸增的趨勢,擠壓了兒科醫療給付。許多醫院均以兒科收入不敷成本為由,不給予必要的軟硬體支援,或甚至放棄兒科醫療。兒科醫學會曾多次為兒童醫療品質請命,但兒童健保給付仍然不如一些「輕鬆」科別,以全人醫療為導向的畢業後一般醫學訓練的規劃仍然忽略兒科訓練,醫院評鑑仍然無意將兒科醫療列為重點。我們很感謝衛生署一些長官曾盡可能幫助提升兒科醫療品質,但迫於現實的無奈,兒科醫療仍然處於弱勢,就跟那佔了五分之一人口的兒童一樣。
此次「兒童人球」事件的發生並非一日之寒,也不是任一醫院所應獨自擔負的責任。必須檢討的是台灣醫療體系對兒童醫療缺乏有遠見的規劃,其他勞心勞力的重症科別也日漸式微。當優秀人才都流入錢多事少的科別時,類似事件將不斷發生,決策者也將難辭其咎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